第一生活网

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50字(清明节的来历作文)

张德瑞
导读 大家好,小思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50字,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清明节的由

大家好,小思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50字,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

2、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。

3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

4、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
5、 关于寒食,有这样一个传说: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,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,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,申生被逼自杀。

6、申生的弟弟重耳,为了躲避祸害,流亡出走。

7、在流亡期间,重耳受尽了屈辱。

8、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,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。

9、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,一直追随着他。

10、其中一人叫介子推。

11、有一次,重耳饿晕了过去。

12、介子推为了救重耳,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。

13、十九年后,重耳回国做了君主,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。

14、 晋文公执政后,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

15、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。

16、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,心中有愧,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。

17、可是,差人去了几趟,介子推不来。

18、晋文公只好亲去请。

19、可是,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,只见大门紧闭。

20、介子推不愿见他,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(今山西介休县东南)。

21、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,没有找到。

22、于是,有人出了个主意说,不如放火烧山,三面点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。

23、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,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灭后,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。

24、上山一看,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。

25、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,然后安葬遗体,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,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。

26、掏出一看,原来是片衣襟,上面题了一首血诗: 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

27、 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

28、 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

29、 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
30、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。

31、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。

32、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晓谕全国,每年这天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

33、 走时,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,到宫中做了双木屐,每天望着它叹道:“悲哉足下。

34、”“足下”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,据说就是来源于此。

35、 第二年,晋文公领着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

36、行至坟前,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,绿枝千条,随风飘舞。

37、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,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。

38、他敬重地走到跟前,珍爱地掐了一下枝,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。

39、祭扫后,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“清明柳”,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。

40、 以后,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,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。

41、他勤政清明,励精图治,把国家治理得很好。

42、 此后,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对有功不居、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。

43、每逢他死的那天,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。

44、还用面粉和着枣泥,捏成燕子的模样,用杨柳条串起来,插在门上,召唤他的灵魂,这东西叫“之推燕”(介子推亦作介之推)。

45、此后,寒食、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。

46、每逢寒食,人们即不生火做饭,只吃冷食。

47、在北方,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、麦糕等;在南方,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。

48、每届清明,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,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,以示怀念。

49、 在春光明媚,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,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。

50、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。

51、按主日说,约在四月五日前后,按农历,则是在三月上半月。

52、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,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、收成,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时在春分后十五天,按“岁时百问”的说法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

53、故谓之清明。

54、”所以,“清明”本为节气名,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。

55、 本来,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到了唐朝,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。

56、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,约在清明前后,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! 在墓前祭祖埽墓,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。

57、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。

58、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,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,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。

59、到了唐玄宗时,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“五礼”之一,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,“田野道路,士女遍满,皂隶佣丐,皆得父母丘墓。

60、”(柳宗元《与许京兆书》)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。

61、 而在寒冷的冬天,又要禁火吃冷食,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,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於是就定了踏青、郊游、荡秋千,踢足球、打马球、插柳,拔河,斗鸡等户外活动,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,活动活动筋骨,增加抵抗力。

62、 因此,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,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,使这个节日,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,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;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,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。

63、真是一个极富特色,非常特别的节日。

64、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。

65、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、降雨、物候等方面的变化,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。

66、《淮南子?天文训》云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

67、”按《岁时百问》的说法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

68、故谓之清明。

69、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

70、故有“清明前后,点瓜种豆”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

71、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72、 但是,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。

73、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。

74、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

75、扫墓俗称上坟,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。

76、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。

77、 按照旧的习俗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

78、唐代诗人杜牧的诗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79、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80、”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。

81、 清明节,又叫踏青节,按阳历来说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,也正是人们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时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。

82、 直到今天,清明节祭拜祖先,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。

83、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。

84、据载,古代“墓而不坟”,就是说只打墓坑,不筑坟丘,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。

85、后来墓而且坟,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。

86、秦汉时代,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。

87、 《汉书.严延年传》载,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“还归东海扫墓地”。

88、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、强固来看,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。

89、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:“士庶之家,宜许上墓,编入五礼,永为常式。

90、”得到官方的肯定,墓祭之风必然大盛。

91、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。

92、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,扫墓是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,基于上述意义,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。

93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。

94、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。

95、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。

96、 来源 谈到清明节,有点历史知识的人,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。

97、据历史记载,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,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,生活艰苦,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。

98、后来,重耳回到晋国,做了国君(即晋文公,春秋五霸之一〕,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,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,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,不肯出来, 晋文公无计可施,只好放火烧山,他想,介子推孝顺母亲,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。

99、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。

100、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,禁止生火,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,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。

101、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,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,久而久之,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。

102、现在,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,拜介子推的习俗,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。

103、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: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,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,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。

104、扫墓当天,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,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。

105、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,其结果是,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。

106、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,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。

107、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。

108、 在清明节这一天,可到先人坟地、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。

109、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,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、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。

110、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,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。

111、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相关习俗 一、传说故事(说明性故事)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:相传在秦朝末年,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,大战好几回合后,终於取得天下。

112、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,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,却因为连年的战争,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,墓碑东倒西歪,有的断落,有的破裂,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。

113、 刘邦非常的难过,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,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。

114、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,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,紧紧捏在手上,然后向上苍祷告说:「爹娘在天有灵,现在风刮得这麼大,我将把这些小纸片,抛向空中,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,风都吹不动,就是爹娘的坟墓。

115、」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,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,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,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,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。

116、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,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,而且从此以后,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。

117、 后来民间的百姓,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,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,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。

118、 二、相关习俗 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,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,春分后的十五天,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,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。

119、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,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。

120、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,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、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,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,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。

121、到了秦汉以后,贵族制度末落,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。

122、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: (一)挂纸 又称「压纸」,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,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,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。

123、 (二)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,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。

124、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,并加以修整,然后准备一些牲礼、酒、菜、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。

125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,祭品有韭菜、鸡蛋、鱿鱼、甜饭、芋、笋等。

126、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

127、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。

128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

129、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
130、 关于寒食,有这样一个传说: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,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,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,申生被逼自杀。

131、申生的弟弟重耳,为了躲避祸害,流亡出走。

132、在流亡期间,重耳受尽了屈辱。

133、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,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。

134、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,一直追随着他。

135、其中一人叫介子推。

136、有一次,重耳饿晕了过去。

137、介子推为了救重耳,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。

138、十九年后,重耳回国做了君主,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。

139、 晋文公执政后,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

140、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。

141、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,心中有愧,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。

142、可是,差人去了几趟,介子推不来。

143、晋文公只好亲去请。

144、可是,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,只见大门紧闭。

145、介子推不愿见他,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(今山西介休县东南)。

146、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,没有找到。

147、于是,有人出了个主意说,不如放火烧山,三面点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。

148、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,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灭后,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。

149、上山一看,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。

150、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,然后安葬遗体,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,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。

151、掏出一看,原来是片衣襟,上面题了一首血诗: 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

152、 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

153、 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

154、 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
155、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。

156、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。

157、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晓谕全国,每年这天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

158、 走时,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,到宫中做了双木屐,每天望着它叹道:“悲哉足下。

159、”“足下”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,据说就是来源于此。

160、 第二年,晋文公领着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

161、行至坟前,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,绿枝千条,随风飘舞。

162、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,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。

163、他敬重地走到跟前,珍爱地掐了一下枝,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。

164、祭扫后,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“清明柳”,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。

165、 以后,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,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。

166、他勤政清明,励精图治,把国家治理得很好。

167、 此后,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对有功不居、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。

168、每逢他死的那天,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。

169、还用面粉和着枣泥,捏成燕子的模样,用杨柳条串起来,插在门上,召唤他的灵魂,这东西叫“之推燕”(介子推亦作介之推)。

170、此后,寒食、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。

171、每逢寒食,人们即不生火做饭,只吃冷食。

172、在北方,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、麦糕等;在南方,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。

173、每届清明,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,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,以示怀念。

174、 在春光明媚,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,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。

175、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。

176、按主日说,约在四月五日前后,按农历,则是在三月上半月。

177、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,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、收成,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时在春分后十五天,按“岁时百问”的说法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

178、故谓之清明。

179、”所以,“清明”本为节气名,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。

180、 本来,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到了唐朝,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。

181、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,约在清明前后,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! 在墓前祭祖埽墓,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。

182、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。

183、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,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,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。

184、到了唐玄宗时,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“五礼”之一,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,“田野道路,士女遍满,皂隶佣丐,皆得父母丘墓。

185、”(柳宗元《与许京兆书》)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。

186、 而在寒冷的冬天,又要禁火吃冷食,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,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於是就定了踏青、郊游、荡秋千,踢足球、打马球、插柳,拔河,斗鸡等户外活动,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,活动活动筋骨,增加抵抗力。

187、 因此,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,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,使这个节日,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,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;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,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。

188、真是一个极富特色,非常特别的节日。

189、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。

190、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、降雨、物候等方面的变化,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。

191、《淮南子?天文训》云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

192、”按《岁时百问》的说法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

193、故谓之清明。

194、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

195、故有“清明前后,点瓜种豆”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

196、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197、 但是,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。

198、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。

199、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

200、扫墓俗称上坟,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。

201、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。

202、 按照旧的习俗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

203、唐代诗人杜牧的诗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204、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205、”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。

206、 清明节,又叫踏青节,按阳历来说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,也正是人们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时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。

207、 直到今天,清明节祭拜祖先,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。

208、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。

209、据载,古代“墓而不坟”,就是说只打墓坑,不筑坟丘,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。

210、后来墓而且坟,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。

211、秦汉时代,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。

212、 《汉书.严延年传》载,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“还归东海扫墓地”。

213、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、强固来看,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。

214、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:“士庶之家,宜许上墓,编入五礼,永为常式。

215、”得到官方的肯定,墓祭之风必然大盛。

216、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。

217、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,扫墓是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,基于上述意义,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。

218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。

219、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。

220、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。

221、 来源 谈到清明节,有点历史知识的人,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。

222、据历史记载,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,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,生活艰苦,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。

223、后来,重耳回到晋国,做了国君(即晋文公,春秋五霸之一〕,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,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,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,不肯出来, 晋文公无计可施,只好放火烧山,他想,介子推孝顺母亲,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。

224、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。

225、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,禁止生火,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,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。

226、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,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,久而久之,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。

227、现在,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,拜介子推的习俗,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。

228、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: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,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,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。

229、扫墓当天,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,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。

230、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,其结果是,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。

231、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,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。

232、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。

233、 在清明节这一天,可到先人坟地、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。

234、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,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、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。

235、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,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。

236、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相关习俗 一、传说故事(说明性故事)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:相传在秦朝末年,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,大战好几回合后,终於取得天下。

237、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,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,却因为连年的战争,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,墓碑东倒西歪,有的断落,有的破裂,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。

238、 刘邦非常的难过,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,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。

239、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,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,紧紧捏在手上,然后向上苍祷告说:「爹娘在天有灵,现在风刮得这麼大,我将把这些小纸片,抛向空中,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,风都吹不动,就是爹娘的坟墓。

240、」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,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,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,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,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。

241、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,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,而且从此以后,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。

242、 后来民间的百姓,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,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,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。

243、 二、相关习俗 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,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,春分后的十五天,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,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。

244、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,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。

245、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,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、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,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,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。

246、到了秦汉以后,贵族制度末落,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。

247、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: (一)挂纸 又称「压纸」,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,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,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。

248、 (二)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,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。

249、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,并加以修整,然后准备一些牲礼、酒、菜、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。

250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,祭品有韭菜、鸡蛋、鱿鱼、甜饭、芋、笋等。

251、上下五千年,悠悠吴文化。

252、清明节即将来临,一年一度的吴文化节就要开幕了,让我们又想起吴地先祖——泰伯的丰功伟绩。

253、遥想当年泰伯为了顺从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,从而再把王位传给孙子姬昌的旨意,三让天下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。

254、当年泰伯出亡后,与弟弟仲雍结伴到了陕西西部,建立起了吴文化的雏形——句吴。

255、泰伯出亡后不久,其父病逝,他为尽孝道,回国奔丧。

256、这时季历提出要让位予泰伯。

257、泰伯坚决不受,季历不依。

258、泰伯多次避让不成,只好又回到荆蛮吴部落中,为了表示义无反顾之心,他带着族人远走高飞,来到了我的家乡——无锡,兴修水利,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,给江南这片蛮夷之地带来了文明的种子。

259、后来,季历又派人让泰伯回北方当王,泰伯用对犯人的刑罚对自己施了一遍,笑着对来人说:“一个犯人怎能当王呢?”泰伯如此三让天下,连被称为圣人的孔子读到泰伯的故事也拍案惊呼。

260、在他看来,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几乎不可逾越的境界。

261、 想想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,再想想我们现在连排队买饭都要插队;公交车上,有人连个座位都不肯让给身边的老婆婆……现在,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。

262、想想泰伯当时可不是让早吃一顿饭、一个座位……是天下啊!你们这样做,想想泰伯当时的行为,你们心安理得吗?想想泰伯当年为了江南水乡的建设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,才换来了后来几千年的繁荣昌盛啊!吴文化是祖先们自古传承下来的,作为吴文化的接班人,我们应该刻苦学习,把吴文化发扬光大! 又是清明,我们循着历代鸿山人的足迹,来到泰伯目前,缅怀先贤的圣德,,作为新一代鸿山人,进一步坚定了认真学习的决心。

263、我们将把这悠悠吴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。

264、上下五千年,悠悠吴文化。

265、清明节即将来临,一年一度的吴文化节就要开幕了,让我们又想起吴地先祖——泰伯的丰功伟绩。

266、遥想当年泰伯为了顺从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,从而再把王位传给孙子姬昌的旨意,三让天下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。

267、当年泰伯出亡后,与弟弟仲雍结伴到了陕西西部,建立起了吴文化的雏形——句吴。

268、泰伯出亡后不久,其父病逝,他为尽孝道,回国奔丧。

269、这时季历提出要让位予泰伯。

270、泰伯坚决不受,季历不依。

271、泰伯多次避让不成,只好又回到荆蛮吴部落中,为了表示义无反顾之心,他带着族人远走高飞,来到了我的家乡——无锡,兴修水利,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,给江南这片蛮夷之地带来了文明的种子。

272、后来,季历又派人让泰伯回北方当王,泰伯用对犯人的刑罚对自己施了一遍,笑着对来人说:“一个犯人怎能当王呢?”泰伯如此三让天下,连被称为圣人的孔子读到泰伯的故事也拍案惊呼。

273、在他看来,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几乎不可逾越的境界。

274、 二、相关习俗 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,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,春分后的十五天,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,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。

275、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,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。

276、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,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、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,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,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。

277、到了秦汉以后,贵族制度末落,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。

278、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: (一)挂纸 又称「压纸」,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,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,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。

279、 (二)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,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。

280、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,并加以修整,然后准备一些牲礼、酒、菜、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。

281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,祭品有韭菜、鸡蛋、鱿鱼、甜饭、芋、笋等。

282、 回答者: 抢劫1妈 | 二级 | 2011-4-5 18:40转发到: 用户名: 密码: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登 录 忘记密码注册百度账号,遨游知识海洋使用百度Hi可以第一时间收到“提问有新回答”“回答被采纳”“网友求助”的通知。

283、查看详情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“知道”上的问答吗?来获取免费代码吧!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,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。

284、 ?2011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知道协议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,除了讲究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踢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

285、 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,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,以锻炼身体。

286、清明节,民间忌使针,忌洗衣,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。

287、傍晚以前,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,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。

288、因此,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,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,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。

289、  荡秋千 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。

290、秋千,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。

291、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之为秋千。

292、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栓上彩带做成。

293、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

294、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,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。

295、  蹴鞠  鞠是一种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内用毛塞紧。

296、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。

297、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。

298、相传是黄帝发明的,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。

299、打马球,也是端午之戏之一。

300、马球,是骑在马上,持棍打球,古称击鞠。

301、三国曹植《名都篇》中有“连翩击鞠壤”之句。

302、唐代长安,有宽大的球场,玄宗、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。

303、章怀太子墓中《马球图》,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:画上,二十多匹骏马飞驰,马尾扎结起来,打球者头戴幞巾,足登长靴,手持球杖逐球相击。

304、《析津志》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,于端午、重九击球。

305、《金史·礼志》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。

306、宋代有“打球乐”舞队。

307、至明代,马球仍流行。

308、《续文献通考·乐考》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、射柳。

309、明《宣宗行乐图》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。

310、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:“玉勒千金马,雕文七宝球。

311、鞚飞惊电掣,伏奋觉星流。

312、炎页过成三捷,欢传第一筹。

313、庆云随逸足,缭绕殿东头。

314、”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。

315、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,直至清中叶之后,马球才消失了。

316、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,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。

317、  踏青  又叫春游。

318、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。

319、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

320、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。

321、  植树  清明节植树  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

322、因此,自古以来,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。

323、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“植树节”。

324、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。

325、1979年,人大常委会规定,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。

326、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,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327、  放风筝 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

328、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。

329、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,像闪烁的明星,被称为“神灯”。

330、过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
331、  扫墓  清明扫墓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。

332、其习俗由来已久。

333、明《帝京景物略》载:“三月清明日,男女扫墓,担提尊榼,轿马后挂楮锭,粲粲然满道也。

334、拜者、酹者、哭者、为墓除草添土者,焚楮锭次,以纸钱置坟头。

335、望中无纸钱,则孤坟矣。

336、哭罢,不归也,趋芳树,择园圃,列坐尽醉。

337、”其实,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,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。

338、到唐朝才开始盛行。

339、《清通礼》云:“岁,寒食及霜降节,拜扫圹茔,届期素服诣墓,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,周胝封树,剪除荆草,故称扫墓。

340、”并相传至今。

341、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,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,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。

342、“烧包袱”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。

343、所谓“包袱”,亦作“包裹”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“阴间”的邮包。

344、过去,南纸店有卖所谓“包袱皮”,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。

345、有两种形式:一种是用木刻版,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《往生咒》,中间印一莲座牌位,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,如:“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”字样,既是邮包又是牌位。

346、另一种是素包袱皮,不印任何图案,中间只贴一蓝签,写上亡人名讳即可。

347、亦做主牌用。

348、关于包袱里的冥钱,种类很多。

349、  插柳  据说,插柳的风俗,也是为了纪念“教民稼穑”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。

350、有的地方,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,以预报天气,古清明节插柳  谚有“柳条青,雨蒙蒙;柳条干,晴了天”的说法。

351、黄巢起义时规定,以“清明为期,戴柳为号”。

352、起义失败后,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,只有插柳盛行不衰。

353、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,俗话说: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

354、”柳条插土就活,插到哪里,活到哪里,年年插柳,处处成阴。

355、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:原来中国人以清明、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,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。

356、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,而插柳戴柳。

357、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。

358、受佛教的影响,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,而称之为“鬼怖木”,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。

359、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里说:“取柳枝著户上,百鬼不入家。

360、”清明既是鬼节,值此柳条发芽时节,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。

361、  射柳 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。

362、据明朝人的记载,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,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,弯弓射中葫芦,鸽子飞出,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。

363、  斗鸡 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,斗鸡由清明开始,斗到夏至为止。

364、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,见于《左传》。

365、到了唐代,斗鸡成风,不仅是民间斗鸡,连皇上也参加斗鸡。

366、如唐玄宗最喜斗鸡。

367、  蚕花会  蚕花会“蚕花会”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,过去清明节期间,梧桐、乌镇、崇福、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。

368、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。

369、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,在当地有“庙中之王”之称,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,活动频繁,有迎蚕神、摇快船、闹台阁、拜香凳、打拳、龙灯、翘高竿、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。

370、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,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,极具水乡特色。

371、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,仅有迎蚕神、踏白船、翘高竿等几个项目,大有潜力可挖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